每日分析:北京科技大学在津高考招生(2024-2025)
今日—北京科技大学

三维分析:
城市—北京 海淀 学院路

活力四射的海淀学院路,始终令人着迷。
因八大学院闻名遐迩的学院路,高校林立。他既代表了中国最早的大学城概念,如今,更以中国智力最密集地的姿态呈现。

在那百废待兴但又激情燃烧的岁月,全国范围内开始有计划调整院系。八大学院应运而生,与我国工业1.0同时起步,紧密相连。
与清北毗邻,逐渐形成了“科学城”的雏形。重大科研成果诞生井喷,令无数年轻人怀揣同样梦想至此,在这片以智慧、活力的土地上成长于斯。

高校扎堆,研所遍布,高知密集,独特的校园文化、院所圈层和高层次的社区环境决定了,学院路在北京,甘心也必须成为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。

而“创新合伙人”,又孕育了无数心醉神迷的情绪、实现理想的渴望、以及追求信念的梦想。
“为什么喜欢这?”“因为这是学院路,是海淀。”

院校—钢老三
北京钢铁学院,于1952年院系调整,以天津大学冶金系和采矿系为主体,加上唐山铁道学院、山西大学、西北工学院、清华等高校的冶金、采矿专业合并组建而成,“师从北洋”时至今日,依然在北科校歌中体现。

初创时的校园建设以莫斯科钢铁学院为蓝本,主配楼均为典型苏式,方正简约。政策扶植,血统优良,起点颇高,让短短成立两年的钢院,便于1960年,位列全国重点大学之一。

在新中国工业1.0时代,冶金炼钢,无疑是那个时期的显学,“清华、北大、钢老三”的地位,早早奠定。

而京校外迁的动荡年代,钢院以极为幸运的方式,在最后一刻留在了北京,继续办学,保住了一口元气。华北地区本就是钢铁工业中心,不能没有钢院。
1988年,钢院师生希望摆脱校名以工业产品命名的尴尬,而钟意的“北京理工大学”却已被率先占用,遂在“中国钢铁大学”与“北京科技大学”之间,选定后者。

作为冶金工业部直属高校三驾马车之一(另两所现为中南大学、东北大学),1997年进入“211工程”高校行列,并没有什么悬念。而211高校的身份,及特点鲜明的优质学科,也让北科在“双一流”高校的评选中,不存在任何难度。
专业—百炼成钢

深厚的冶金背景,就已经明示了北科的优势所在,材料大佬,冶金称王,“探采选冶矿一条龙”。

冶金工程,已不仅仅是学科评估A+的双一流学科,更是冶金领域世界第一的高校,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坐落于此;双一流学科矿业工程,学科评估B+,矿业资源工程专业全国第1,是凿岩爆破一把好手;

双一流学科材料科学,第五轮学科评估升为A+,拥有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和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。材料物理、材料化学、无机非金属均属全国前10,纳米技术更是全国第2。基于材料科学领域的雄厚实力延伸,机械类的材料成型、能动类的新能源储能科学,实力超群。

人工智能领域相关,计算机与控制科学,北科皆有B+水准,以此基础不断奋发,计算机类,物联网工程一枝独秀;自动化类,机器人工程脱颖而出;仪器类中,智能感知工程全国前10。

管理学方面,大数据管理着眼于融合多源信息的推荐系统、复杂系统的统计优化,全国前10,经济管理学院亦是全国第19家通过AACSB国际认证的商学院。安全工程全国第8,是北科另一特色,一个CSE(注册安全工程师),是高薪的象征。

北京科技,不仅钢铁。
研制东方红卫星和第一枚洲际导弹的壳体材料;
解决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高原缺氧的世界难题;
完成十万次每秒以上晶体管计算机的结构设计;
超级机械臂助力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并展开。

心理分析:
传统冶金行业在产能过剩的趋势之下,渐成昨日黄花,传统钢铁中心纷纷转型升级。 “钢院”既给了北科光辉历史,也在如今贴上了如坐针毡的标签。在北京优质工科211高校群中,录取分数总在北邮、北交之下。

23年位次格局
多年来,北科的确在工科综合性建设上建树颇多,实为21世纪中国进步最快的大学。软科排名中,位列中国高校第35位,而QS排行榜,更已达到24位,事实上北科才是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非985高校。

而“化生环材,四大天坑”此类主观臆断的言论。多出自刚步入社会,初入职场的年轻人,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入世后的付出与艰辛,也还未见证用守候换来的富足与荣光,眼前的偏低的薪酬起点、不那么光鲜的工作环境,很容易以己度人,最终以讹传讹。

冷门之于热门,这种局部的比较,所造成的攀比、浮躁、戾气,是否有助于我们冷静客观的审视与选择。
各行各业不断求索,形成的周期波动,都在所必然。
而追求心理安全感,期待的一劳永逸,却未必真实。
曾经无上荣耀的材料、化工,目前行业遇冷,稍显逊色,但依然提供着海量的基础端就业机会;更不能否认高分子合成改性、加工成型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;而材料物理、储能材料,更是电子芯片产业和新能源领域的最重要闭环。好的行业,从来不是选出来的,而是守出来的。

对于大多数人而言
当发现红利的时候
实际上已经错过了

“贝壳”校友张梓琳,中国在世界级选美赛事中夺冠的第一人
技术分析:
曾经的北科,有过一次壮士断腕。在那之后,天津高考招生,便见不到冶金与矿业。只不过,北科的学科综合性建设,远胜于北邮、北交。基于此,北科的招生专业依旧混杂,令人感觉冷热两级。

北京科技大学22-24年在津录取统计(请横屏观看)
类似于天大的设置风格,北科也是同时存在两个物理组,即使24年要求物化同选,也并未合并。两组均为冷热搭配,如果说1组用理科试验班的50%保研率来抓人眼球,那么2组便是那纳米技术本博贯通去引领提拉。在两个头部专业一枝独秀之后,各自所在组均出现明显鸿沟,并区域扁平。毕竟土木和化学,依旧是拉不动。

工科试验班的名头或许响亮,但所谓的“可选择全校所有专业”,却又加上“每专业不得超过15人”的限制,如此的大类“任选”,令人不解。
北科的工商管理和外语类,都是B类评估水平,作为传统工科高校,很是难得,因此其不限选科组,并非不值得考虑。但是在同等分数条件下,并非没有更为优质的北京及非北京的文科选项,如北外、中传、西财。

2023年工科普涨,过度消耗了北科的上升势头,事实上已成极度压缩之势,24年的获利回吐在所难免。选择北科,也需要抵御小部分非一线城市985高校的诱惑,但录取高低区间毕竟只是交叉,并非重合,因此,院校的纠结博弈,实质也是专业取舍。
即使综合属性更强,院校排名更高,北科在津招生的吸引力,依旧不足以超越北邮、北交,甚至不及综合实力明显更逊的北京工业。这是由专业组的热门度及清爽度,所决定的。

所谓热门
从众而已
就业分析:
都去了钢铁厂么?

虽然就单个企业而言,宝武钢铁和五矿集团依旧是用人大户,但比亚迪从数量上已经拔得头筹。而从行业分布上看,电子设备制造业,高等教育也在前三甲。在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1金6银5铜,IT互联网行业的就业占比升势,不容小觑。

更何况,作为实际上的211高校上品,其28%的推免率,55%以上的深造率,令人瞠目。同时,除本校外至国科大读研占比之大,令人眼前一亮。更何况,逻辑总会不自洽,既然立志升学离开,那纠结此处就业又何如?
相关推荐: